歷史沿革

  地名是鄉土歷史的代言人,追溯地名的起源與演變,不僅可瞭解先民的生活經驗,亦可獲得往昔歷史地理的原始景觀,更可獲知地方開發的經過。池上鄉隸屬於台東縣,東鄰東河鄉、西接海端鄉、北以秀姑巒溪上游與花蓮富里鄉隔鄰、南以新武呂溪與關山鎮相望。本區於清光緒年間統稱『新開園』;日據時期設冶為「臺東廳關山郡池上庄」。民國34年台灣光復,改台東廳為台東縣,「池上鄉」之鄉名也因此產生。本鄉東有海岸山脈,西為中央山脈,新武呂溪沖積成為一沖積扇,扇端湧泉帶形成池泊,名為「大坡」。原住民遷住時,擇其水足地肥集居四周生活,並由世代繁衍而擴大其聚落,直至日據時期設治時,依其聚居該池之上而取名為『池上』。

  光復後鄉內原先劃分為福文村、大坡村、水墜村、錦園村、新興村、大埔村,萬安村及福原村等八村。民國39年調整行政區域,將大坡村分為慶豐村與大坡村。民國45年水墜村改稱富興村,嗣後於民國56年新增振興村,故現今共劃分為十村。
  本鄉在民國97年總人口數為9366人,原住民2224人,佔總人數的23.7%,其中以阿美族為主要族群。因社會結構的轉變,許多鄉民往外發展,故每年人口均有逐漸減少的趨勢,截至108年5月,人口數降為8180人。